返回首页

瓷器复烧工艺?

来源:www.globalec.net   时间:2023-08-06 16:28   点击:25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瓷器复烧工艺?

在中国的瓷器技艺中,复烧是陶瓷烧造工艺之一,就是指将烧成的陶瓷制品重新入窑进行二次烧制。

对瓷器有研究的盏友们其实对复烧一点都不陌生。复烧工艺的具体成型可追溯到南宋的钧窑。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首创了复烧,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多次施加釉彩,多次烧成。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也是采用多次素烧,重复施釉的办法,使表面釉层加厚,其创造的黑胎青瓷最终形成薄胎厚釉的工艺特征,以及精光内蕴、青翠欲滴的审美品格,尤其是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釉色更是龙泉青瓷工艺达到历史巅峰的标志

二、宋代瓷器支烧工艺特点?

瓷器支烧底部都有三个突起的点,不是很大,但很容易看出来,有的釉全覆盖,有的可看出胚胎点。

三、高岭土烧瓷器属于化学变化吗?

高岭土烧瓷器确实是属于化学变化。

四、瓷器烧造工艺(是否必然存在芒口或支钉痕迹)?

前面说的都对 暂时想到一种可能 题主家的陶瓷碗用的是上等的泥料 细致到即使不上釉 表面也和上了釉的一样光滑

还有其他方法 用低温的色料 但费工费料 这餐具得多钱

还有就是用的不是陶瓷 用的是密胺之类的塑料

五、烧瓷器过程?

1、练泥:采取瓷石,用铁锤敲碎到鸡蛋大小的块状,再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经过淘洗,去除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

2、拉坯:把泥团摔在辘轳 车的转盘中心,顺着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基本模样。

3、印坯:印模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把晾到半干的坯,覆盖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再脱模即可。

4、利坯:把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边转动车盘,边用刀旋削,当坯体的厚度适当即可。

5、晒坯:把加工成型的坯,摆放在木架上进行晾晒。

6、刻花:使用竹子 、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干坯体上刻画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一般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是用吹釉。

8、烧窑:先把陶瓷制品装进匣钵里,烧窑时间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还要测看火候,由此决定停火时间。

六、陶器和瓷器在烧造工艺上有什么区别?

不同温度烧出不同的瓷器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温度1100-1340};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再烧1100--1340度}为釉中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600-800度}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七、瓷器印花工艺?

瓷器印花是陶瓷装饰的一种。

1、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还没有未干透的胎上印出花纹。

2、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使胎上留下花纹。

3、为丝网印花,分釉上丝网印花和釉下丝网印花两种,是将彩料通过花样丝网套印在制品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八、瓷器有哪些工艺?

①捏塑,用双手把瓷泥揉捏成条状或块状或球状,而后堆塑成作品造型,再按作品的结构捏塑细节部分构件。捏塑常用于主体造型,以及人物手脚、衣纹、飘带等附属部分的制作,用双手精心制作,有时配以竹子雕刀。

  ②篾划,采用竹篾片作笔,在坯体上直接划成各种花纹装饰,手法轻快简练,自如豪放。上釉烧成后,划纹釉色较深,纹样明显。

  ③浮雕,采用雕塑手法制作,使花纹图样高浮于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明代象牙白产品多款式的梅花杯、笔筒、香炉、花瓶、茶壶等均采用浮雕装饰,清代以来继续使用,增强装饰图案的立体感。

  ④堆贴,又称捏花,是德化白瓷早期一种传统装饰手法,先用模具或手捏的附件,如花卉、兽首等,堆贴于坯胎主干上,而后进行修整成型。多应用于陈设艺术瓷。至今凡带有捏塑瓷花的花篮等产品,各种花卉挂壁的花蕊、枝叶也用粘贴发制作,花形多变,花片似绸,形态逼真。

  ⑤通花,又称透雕、镂空,是以雕刻为主的装饰手法,用竹子或金属雕刀在成型的坯胎上画出图案,再用薄而尖的刀片透刻,通去不需要保留的部分,制工极其精细。

  ⑥刻花,花饰为阴刻线条,花饰与器身平面一致,上釉烧成后,划纹被釉填平,易于洗涤,不积污垢,花纹清晰。其适用性广泛,尤其餐具等日用瓷的连方、勾草、花卉图案装饰等更为适用,

  ⑦剔花,在已绘好图案纹饰的瓷胎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用刀剔除,露出素胎,使花纹凸起,有如浮雕。烧成后露出洁白纯净无光的胎质,与高洁晶明的釉光形成对比,产生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效果。

  ⑧印花,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

九、电窑烧的瓷器和柴窑烧的瓷器,哪个更好?

电窑和柴烧窑的区别在有氧和无氧环境,电窑是有氧环境我们通俗称为氧化(烧法),柴烧柴火燃烧消耗掉氧气就是无氧环境的还原(烧法)

现代工厂一般使用电窑的或者气窑烧,电窑就是电炉丝通电加热升温,不消耗氧气,因此称为氧化,气窑类似柴烧窑,就是烧天然气或者液化气达到升温的目的,无氧环境下产生的还原反应会让瓷器或者陶器产生和电窑不一样的效果

举例白瓷分别在(电窑)氧化反应和(气窑)还原反应下的效果


左侧电窑(氧化烧) 右侧气窑(还原烧)


最后,对我自己来说陶瓷好坏的区分不是根据柴烧或者电窑烧,我是根据瓷本身一些金属元素是否残留,是否在使用过程中有金属元素渗出,我发的上面那个图里的盆,烧成温度1310-1330度(青花瓷的温度),表面透明釉,可能一些重金属元素也烧没了……(这个我不懂,我想说的是可能会这样...)那些颜色鲜艳 姹紫嫣红的釉面我个人是不喜欢用的,因为一些鲜艳的颜色是一些金属元素在起作用,嗯...应该是这样,因此一些窑变的陶瓷产品烧成温度只能1200多度 ,再高就承受不了了,所以我认为颜色越复杂越鲜艳的杯子越不好,而不是说电窑烧的就不好,柴烧的就好,(柴烧的乐趣在于烧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烧成后每一个东西都会不一样,成品率也低 ,要找出一个品相好的产品可能都不容易,电窑烧是稳定,稳定生产质量,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够平价让大家都用得上,买得起,摔碎了也不会心疼,柴烧的东西....还是看个人喜好吧!我看市面上也卖的挺贵的。

我也不知道在说啥

溜了

十、瓷器中所谓的裹足支烧工艺是什么意思?

裹足支烧工艺,是一种为保证瓷器表面尽量满釉,用支钉支起施满釉的瓷器底部,烧成后将支钉打掉,仅在器物底部留下细小支烧痕迹的支烧方法,是中国古代陶瓷精工制作中的一种重要工艺。

正因如此,它成为了我们陶瓷鉴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学会看支烧痕迹,是识真辨伪的重要一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