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莓是怎么形成的啊?
草莓的食用部分是由花托发育而成的,不是果实。鲜红可爱的草莓是由慎戚花托膨大形成的,草莓表面像小芝麻般的颗粒才是其真正的果实。形成如下:
1、萌芽期
春季地温一般稳定在2~5℃时,草莓根系开始生长,根系生长会比地上部早7~10天,要知道,此时草莓根系生长主要是去年秋季生长的根继续延伸的状态,会随着地温升高,逐渐发出新根。
2、现蕾期
草莓萌发约一个月后会出现花蕾,当草莓新茎长出3片叶,而第四片叶未长出时,花序就会在第四片叶的托叶鞘内显露,之后花序梗伸长,露出整个花序。
3、开花和结果期
草莓从花蕾显露到第一朵宽贺陵花开放需15天左右,由开花到果实成熟需30天左右,而期间的花期长短,因草莓品种和种植环境条件而异,一般会持续20天左右。
4、旺盛生长期
草莓第一批采收后,先是腋芽大量发生匍匐茎,新茎分枝加速生长,新茎基部发生不定根,形成新的根系,而匍匐茎和新茎的大量发生,形成新的草莓幼株,进入旺盛生长期。
5、花芽分化期
草莓经过旺盛生长期之后,在外界低温(日平均低温15~20℃)和短日照(10~12小时)的条件下开始花芽分化阶段;也是从草莓花芽分化开始,标志着其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
6、休眠期
露天草莓还会经历一个休眠期,花芽形成后,由于气温逐渐降低,日照缩短,草莓会进入休眠期,主要表现为叶柄短、叶片少以及叶面积小,叶片原来的直立、斜生,发展到与地面平行,呈匍匐生长,全株矮化呈拍好莲座状,生长极其缓慢。
草莓发展史
其实,我们人类食用草莓有很长的一段的历史了,考古证据表明,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采集食用草莓,只不过当时草莓和现在的草莓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个时候食用的草莓属物种是野草莓,分布在北半球,果实细小、缺乏风味,而最早种植野生草莓的人是古波斯人。
随后欧洲人也把这种植物从森林中引入农田,但并不都是当做水果,从古罗马时代开始,欧洲人把野草莓当做一种药用植物,而草莓属的学名Fragaria有香味的,也正是由此而来。总之,这个时期的草莓作为一种水果,地位是相当的尴尬。
二、草莓是怎么长出来的?
草莓并不是由蚯蚓形成的,草莓是蚯蚓形成扮桐念的说法出自网络上一轮仿个视频,该视频中的草莓是由蚯蚓形成的,因此有了草莓是蚯蚓形成的厅困说法,其实草莓是经过开花在结果而形成的。
草莓,蔷薇目蔷薇科植物,原产南美,现中国各地及欧洲等地广为栽培,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且有保健功效。
草莓为喜光植物,但又有较强的耐荫性,光强时植株矮壮、果小、色深、品质好,中等光照、果大、色淡、含糖低,采收期较长,光照过弱不利草莓生长。
草莓宜生长于肥沃、疏松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中,过于粘重土壤不宜栽培,沙土多施厩肥,勤灌水,也可种草莓。
草莓的作用:
饭前吃草毒缓解胃口不佳。具有缓解烦热干咳、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还有助于醒酒。草莓对胃肠道和贫血有调理作用,草莓除了可以预防坏血病外,对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也有较好的功效。
草莓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效成分,草莓还含有果胶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通畅大便。草莓的食用禁忌:患有尿路结石和肾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吃,草莓含草酸钙较多,过多食用会加重病情。
三、草莓是蚯蚓形成的吗?
草莓不是蚯蚓形成的。
草莓肯定不是蚯蚓变的。草莓和蚯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物,其中草莓是植物,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草莓属植物。
而蚯蚓则是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环节动物门、寡毛纲陆栖无脊椎动物的统称。
草莓的养殖方法:
一、土壤
草莓适合在疏松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太黏重的土壤透气且排水性都不好,不利于草莓的生长。
二、温度
适合草莓生长的温度为5-30℃,如果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生长有影响察胡。若是气温高于30℃后,就要采取相应遮荫措施。
三、光照
草莓有很强的耐荫性,蚂没厅但也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它是一种喜欢阳光的植物,阳光充足长出来的果实才会颜色鲜艳、口感香甜;若是阳光不足就会果小。要注意阳光也不能过于强烈,长时间不可以暴晒。
四、浇水
草莓不闷隐耐涝,在早春萌芽的时候要适量少浇水,在土壤变得干燥后要适量浇水,在进入到冬季之前也要浇一次水,但如果平时下雨过多,就要及时采取排水措施。
四、草莓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草莓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如下:
一、水分:
草莓为浅根性植物,而且在生长季节又不断长出新叶及匍匐茎,纳颂迹因此对水分的要求较敏感。开花期水分不足,花期缩短,花瓣卷于花萼内不展开而呈现枯萎;浆果膨大时水分不足果实小,品质差。
但土壤湿度过大又影响植株的生长,有时引起根系的死亡和果实腐烂。因此栽植草莓的地块,地下水位不应少于75cm。
二、光照:
草莓是比较喜阳光但又有一定耐阴性的植物,在轻度遮阴下仍能生长,果实也能正常着色,适于作幼龄果园行间间作,在幼龄葡萄园棚架下也可栽植,以充分利用土地。
草莓对强烈阳光的照射有不良反应,会受炎热的危害,表现根系生长弱,叶片灼伤,叶变小,果实灼伤干枯,有时引起植株死亡。 草莓可以在各种土壤上生长,但要丰产则以栽于肥沃、疏松、通气良好的沙壤土为好。
三、温度:
草莓在南方温暖地区无明显休眠期,成为常绿植物。在北方冬季被迫休眠,当温度降到-9~18℃时地上部受冻,而根系在-8℃时受冻。因此,在北方栽培草莓,冬季必须用干草或秸秆覆盖防寒,其厚度华北地区3~5cm,内蒙古及东北地区8~15cm。
春季撤除防寒覆盖物时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化冻后及时撤除上层已化冻的防寒物,以利提高地温,第二次在芽将萌发前进行,过迟易伤新茎。
四、土壤:
草莓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严格,适于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上生长,也能忍受pH5~6的微酸性土壤,沼泽地、盐碱地不适合栽植。
五、肥力:
草莓喜肥,栽植前应施足基肥。栽植材料必须选用至少带有3个叶片以上而根系发达的秧苗,才能保证栽后第一年的产量。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使苗心基部与地表齐平。栽植过深苗心被土埋没,易引起苗心腐烂,过浅易引起植株干枯死亡。栽后应及时灌水。
六、密度:
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的植株高度、冠径大小、分枝能力强弱而定。株高冠大、分枝力强的品种,株距25cm左右;株矮冠小,分枝力弱则株距15cm左右。在秧苗充足的情况下,为保证栽后第一年的产量,先密栽,15~25cm栽两株。
第一年结完果后间拔一株,洞并以利植株扩大生长。行距应根据栽植方式、机械化程度、更新年限(每年栽1次或3~4年栽1次)等而不同,一般30~120cm。 栽植方式有单行栽植、双行栽植、方行丛植和地毯式栽植。畦栽的优点为管理较细致,缺点是整畦费工。
在不供繁殖秧苗的草莓园,每年应注意摘除匍匐茎,否则影响母株的生长发育。试验表明,摘除匍匐茎可增加产量达40%。在果实发育期发生的匍匐茎樱橡虽然数量不多,但此时抽生的匍匐茎能形成大量匍匐茎株,而果实采收后发生的匍匐茎量多而快,因此都必须及时摘除。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