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古代有交通规则吗?

133 2024-05-31 13:24 admin

中国古代有交通规则吗?

有的

中国古代的交通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伦理为基础,即以礼让为先作为基本准则。“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就是唐朝《仪制令》里关于交通规则的内容。

虽然从现代视角来看,很多古代的交通规则是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如今所谈。因为它既不系统,又具有随意性,甚至不可摆脱地带有封建制度的色彩。但不可否认,一些规则确实开创了现代交通规则的先河。通过这些来自古代的交通规则,我们可以看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的印迹,再现那时繁荣的经济景象,以及对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延续。

第一本交通规则手册

唐朝的《仪制令》为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也是我国最早用于交通管理的书。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的交通法规,带有法规的强制性。

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简单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车类主要有太平车、囚车、陷车等,船类主要有官船、哨船、渔船、快船、战船、大小海鳅船(也属官船)等。轿子类主要有山轿、兜轿、凉轿、暖轿等。牲口类主要有马匹、驴、骡等。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现象,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朝廷下诏,令京都开封及各州,在城内主要交通路口悬挂木牌,上书《仪制令》作为交通规则,人人都要遵守。到南宋,这一交通规则又由各州扩大到各县,而且由悬挂木牌发展到刻石立碑永久示人。

全凭自觉的“礼让三先”

有人说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曾采用铜牌记录里程。这只是一种标志,就是路标,实际上到了南宋,各州各县都用木牌作指示,有的发展到石碑刻石标志。今陕西灵崖寺大殿左夏房就存在石刻的实物,刻有“仪制令”,上有四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这就是说当时一般平民百姓要给当官的让路,年纪轻的给长者让路,轻装的车要给载重的车让路。“去避来”就是说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昔日无交通警察,全凭“自己掌握”。如果剔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尊卑糟粕,这一交通规则与现代的“礼让三先”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清代,轿子的轿顶还分等级,有金顶、锡顶,行人见到轿顶,便知是哪个等级的官,两轿相遇,小官让大官先走。如皇帝、贵妃乘轿用金顶,妃嫔用铜质锬金,亲王、郡王、一品大臣用银顶,一品以下用锬银、光锡。只有清代连坐轿也分等级,就像朝服一样,以品论等级。武官骑马不坐轿。

“右侧通行”的由来

我国行人、车辆有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也是为了便于管理,这来源于古代军队的队列规定。古代有了军队之后,当两支队伍行进中相遇时,因为战士右肩扛着矛或其他兵器,只好把左面让给迎面而来的军队,自动靠右边行走。但当今电视、电影忽视了这一细节,其实唐宋以来军队是向右行走的,现在我们行人靠右走也是沿用这一习俗。现在我国火车、汽车司机座位都设在左边,以利观察路况,安全行车。

正一品武官岁奉81两,加支528两

清官 官员的品级:

清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二、官员的服饰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三、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