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元、明、清霁蓝釉瓷器如何鉴定和区分?

来源:www.globalec.net   时间:2022-05-29 03:51   点击:196  编辑:admin   手机版

蓝釉,又称“霁蓝”,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石灰碱釉,最早用于唐代唐三彩陶器上,到了宋代又出现了蓝色钧釉,其色彩丰富,色度变幻莫测。

蓝釉瓷始创于元代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霁蓝釉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朝宣德年间蓝釉瓷釉汁浓厚,质感凝重,色调均匀稳定,色泽深沉美艳,丽如宝石,莹似天霁,被誉为“宝石蓝”、“霁蓝”,与同时期的祭红、甜白瓷并重,作为宫廷祭器之用。清康熙时期有霁蓝、洒蓝、天蓝釉。霁蓝釉呈失透,釉面如橘皮,色泽匀润稳定,因主要用于祭祀,故又称“祭蓝”。洒蓝仿明宣德洒蓝品种,但更趋完美。由于采用喷吹法施釉,在通体的浅蓝色地上,呈现出水迹洒落般的深色斑点,故称“洒蓝”,又称“鱼子蓝”。又因其水点时或呈现雪花状,犹如雪飞冰地,故又有“雪花蓝”之称。天蓝是由于釉呈晴天蓝空之色而得名,色调淡雅悠闲,弥足珍贵。

瓷器从各大拍卖场的拍卖纪录、成交记录来看。瓷器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举足轻重的。

元代始创蓝釉,宝石蓝,霁蓝釉,氧化钴为着色剂,高温石灰碱釉,在胎胚上一层化妆土罩釉入窑,1250度高温烧成,有蓝釉描金,蓝底白花龙纹,釉色肥润,发色沉稳,传世品不多。明代发展高峰期为宣德最名贵,有里外蓝釉和内白外蓝,以雪花蓝最名贵,并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嘉靖以后有烧造,清代以康熙烧造水平最高,清三代以后烧造水平下降,一延续到晚清时期,同光时期水平略好,与清早相差甚远,才疏学浅,仅供参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